求职屡屡碰壁,信心遭遇严重打击,宅在家中不愿上班……如何打破这个束缚青年人就业的“负循环”?
在杨浦区,有着沪上首个“就业训练工场”,专门“收治”长期失业青年、就业困难人员、找不到工作的应届生。数据统计显示,年轻人在“工场”接受培训之后,最快的可在一周内找到工作,三个月内首次就业成功率高达八成。
这家“工场”,究竟有何神奇之处?答案,首先要从为困难就业青年的“重塑”开始。
没有希望就没有梦想
推开控江路1205号的大门,就步入了“就业训练工场”。
“很多年轻人初次走进这里的时候,其实从眼神中可以看出,他们并没有求职的欲望。”作为“就业训练工场”的项目经理,方怡毫不避讳地指出。她可以明显地看出,从那些青年人眼中的“无所谓”中,更可以察觉到隐藏在背后的哀伤与暮气。
每一个到此的学员,都会有自己的故事,通常都是令人叹息的。
杨明自高中起听由父母和老师的建议,放弃了对文科的热爱,无奈地选择了理科专业的大学学习方向。但由于理科基础薄弱,到了毕业学年,仍旧未能通过专业课的理科基础必修课,最终只能肄业落寞收场。
从“天之骄子”坠落而下,杨明的父母对此始料未及,自然也对其非常失望,于是指责批评成了家常便饭。他也在一次次残酷现实的打击下越来越封闭自己,开始断绝与外界的联系与沟通,对工作生活也提不起一点兴趣,除了曾做过3个月的兼职客服,一直待业在家。
与杨明相似的,还有华东理工大学的毕业生王雷。毕业于211大学化学系的他,本该有着美好的职业发展方向,然而却同样遭遇到就业的难题。虽然王雷也曾做过几份工作,但初入职场的不适应导致了工作中频频出错,结果无奈辞职,这让王雷对自我产生了严重怀疑。令人难以置信的是,在失业之后,王雷居然以零工维持生活,超市理货员、帮人扫描甚至做服务员……可就是没找一份与其所学相关的工作。
“许多人会有一种错觉,认为就业困难青年往往是低学历、自身条件差的人群。”方怡告诉记者,其实从“工场”近年来的统计发现,情况已非如此,不少本科学历、名校毕业的年轻人也出现在失业大军之中,“当然,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足,而正是这些缺点,阻碍了其求职之路。因为屡次受挫,有些青年人甚至对找工作丧失了信心。”
没有了希望,还谈何梦想?因此,在方怡看来,“工场”首先需要重塑这些青年人的内心,让其对自我产生肯定,然后学习职场人所需的职业能力,在实践中提高自主就业能力,走出“心门”,走进企业的“厂门”。
“我可以”所以“我能行”
偌大职场,一定有适合你的岗位——这是“工场”给所有学员灌输的理念。
“要解开他们的心结,必须让其对自己肯定。”方怡认为,如果始终对自我怀疑和否定,这些青年人永远只能“活”在过去。
就业指导,先从心理疏导开始。在了解了杨明的个人成长过程后,训练工场的老师深感外界的不认可和个人兴趣的“空置”,第一步就确定帮助其打开心扉,重塑自信。
“我们遵从其个人特长和喜好方向,在内部安排了可以发挥他特长的工作岗位,让他在具体的工作任务和项目中认清自己的职业潜能,慢慢找回自信,树立积极向上的求职就业心态。”方怡告诉记者,通过技能展示活动,大家很快发现,杨明学习能力不错,除了英语六级外,还自学了日语,能流利地用日语进行沟通;加上电脑操作熟练,打字速度很快,EXECL报表操作技能也非常良好。为此,“工场”先安排他为学员做软件培训,然后让他负责协助“工场”活动组织安排。这些工作内容,杨明都能快速适应并完成得游刃有余。随着与团队的不断融合与深入,伙伴们也对他的能力越来越认可,他的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。
“刚进就业训练工场时,王雷并不爱说话,但是看到其他学员在看动漫视频或搞笑视频时,他就特别感兴趣,会主动地参与讨论。”方怡回忆道,王雷所在的部门有一位学员非常害羞,除了看书几乎没有其他特别爱好,只要当众发言,他就紧张地一个字都说不出来,更不知道该怎么参加才艺展示。
为了帮他,王雷剪辑制作了一段搞笑的动漫视频,与他配合进行配音表演,结果“炸”翻了全场。经此展示之后,王雷的兴趣点被点燃了,结果便一发不可收了,他将就业训练工场的日常学习活动的照片、视频资料等素材编辑成了宣传片,并配上了文字和音乐给大家分享,从而明确了自己在新媒体制作方面的职业潜能。
最终,在三个月的时间里,杨明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进入了一家知名日企,负责后台订单;而王雷则凭借着新媒体制作的技艺找到了工作,在沪上一家出版印刷公司从事新媒体工作。
今年启动“2.0”升级
2014年,杨浦区人社局与上海巴伐利亚职业培训咨询有限公司合作,引进德国先进的职业培训理念,在全市率先试点推出“就业训练工场”。如今,这一模式已然“升级”,走出杨浦陆续在徐汇、宝山、黄浦、浦东、虹口等多个区开展试点。通过对失业青年的360度全景实训,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,让他们学习职场人所需的职业能力,获得真实工作环境所需要的知识、技能和态度,从而提升自主就业能力。
杨浦就促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统计显示,“就业训练工场”三个月内首次就业率达到了80%左右,最快在一周之内实现就业。不少曾被企业一次次拒之门外的年轻人,最终找到了自己适合的岗位。
而为了更好地提升就业困难青年的能力,今年“就业训练工场”将会启动“2.0版”的升级,如果说之前“工场”是失业青年为合力找工作而组成的人力资源公司,那么升级后诞生的“商务模拟公司”就是一个可涉及各行各业的综合性公司。
记者了解到,这个“公司”虽然进行的都是“虚拟业务”,可彼此对话的“客户”都是真实存在的。借助专业平台,全球数千家相同类型的“商务模拟公司”同时在线,根据不同需求进行“业务合作”。
方怡表示,模拟公司下设财务部、销售部、新媒体部等多个部门,除了流通货币和商品是虚拟的,部门结构、工作流程、工作环境都和真公司无异,学员可轮流体验各个部门的工作,在经营活动中经历全部业务操作过程,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,学习商贸规则,熟悉市场机制。
记者手记
解开“2030之困”
2009年起,上海城市登记失业青年的比例开始逐渐上升,当时16-35岁的青年约占全市登记失业人数的26.4%;而十年之后,这个数字上升到了48.7%,接近失业人群的“半壁江山”。
宁愿“啃老”,情愿“宅家”,不愿上班,青年人究竟怎么了?
是岗位不够?数据显示,上海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都在50万个以上,而登记失业人口远小于该数字。是学历过低?调查发现,在登记失业青年的人群中,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正越来越高,甚至出现研究生待业在家的状况。
解开“2030之困”,上海必须找出长期失业青年的“病症”。
而处于基层一线的“就业训练工场”,就承担了这项职能,要让那些对找工作已经丧失信心的年轻人,重新得以“满血复活”。
一切,都需要从“心”开始,从为每一位失业青年“对症下药”起步。而事实也证明,只要重新恢复了信心,青年人一定能在适合自我的岗位上稳定就业。
2015年开始,上海启动了一项实事工程——每年帮扶800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。到目前为止,已经6年过去了,这意味着已有近5万名“宅一族”通过帮扶,改变了人生。这,是实实在在的“实事”!(据《劳动报》报道 劳动报首席记者罗菁)
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职享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苏ICP备19057497号
地址:上海、南京、南通 EMAIL: